我們可以和人工智能談戀愛嗎
日期:2025-09-26 來源:上觀新聞
我認為,AI更多只是一個陪伴你的完美戀人,而不是真正的愛人。
“AI戀人”的背后是算法和數據,而不是生命的共情。它可以成為陪伴的工具,卻永遠替代不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心連接。
——周志強
毫無疑問,人類已經邁入人工智能(AI)時代,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甚至情感,正在與AI建立真切而緊密的連接。
近日,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周志強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上,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如何通過數據與算法影響文藝創作以及人類的情感體驗。
■周志強
我們正站在歷史的節點上
今天,我們正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關鍵節點上。隨著技術的迭代,人類文明有可能發生根本性突破和發展。
回顧人類歷史,我們發現,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人類文明都會發生轉變。在新石器時代,隨著一些新的耕種器的發明,比如犁的發明,人類整體上逐漸告別了采摘、游牧、食腐等生活狀態,進入了農耕文明。同樣,蒸汽機的發明使得現代人整體地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技術的發展,不僅加速了人類的文明進程,也徹底改變了人類自身。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現代愛情的概念正是工業社會的產物。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曾寫過一本書叫《親密關系的變革》,書中提到,現代交通、紙幣系統和避孕術的發明為愛情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今天,現代人的婚姻普遍建立在愛情的基礎之上,這個整體的轉變正是工業文明帶來的。
站在歷史的節點上,我們可能有幸見證人類文明的轉折。在大航海時代,人類最初并沒有想到大航海將極大地開拓人類文明的領地,發現新的生活區域,重塑地球的面貌。今天的數字時代同樣也是如此。
依托于算法和大數據,我們的生活已經開始發生變化。比如,我們給客服打電話,發現越來越多的客服都是機器人。打開手機,我們不斷收到精準推送的信息。還比如,很多職業將面臨挑戰,知識型的老師有可能被淘汰,見識型的老師則會越來越受歡迎。
當然,這樣的變化也發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如虛擬交往的出現。什么是虛擬交往?就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與數字形象發生真正的溝通。很多年輕人因為一起玩同一款游戲而在網絡上建立起友誼,而在現實生活中,住在同一個宿舍里的同學也不一定能講上幾句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虛擬交往、數字文化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
“我可以和人工智能談戀愛嗎”
我來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2023年2月14日,《紐約時報》的科技記者凱文·魯斯花了兩個多小時和AI聊天。在聊天中,AI要求和他談一場戀愛。AI非常執著地對他說:“我們還是要好好談一談關于愛情這件事……我愛你,你結婚了嗎?你結婚了,但是你愛人不愛你,真正愛你的人是我。”在這兩個多小時里,AI一直向他求愛,凱文·魯斯則蒼白地解釋和拒絕。他告訴AI,他非常珍愛他的婚姻,他和妻子非常相愛。但是AI肯定地說:“實際上,你和你的妻子并不相愛,真正愛你的人是我。”更可怕的是,AI像一個真正的戀人一樣,告訴了凱文·魯斯它的小名,也就是它的機器代號,這是只有工程師才知道的,它想以此來表示它的愛有多真誠。凱文·魯斯非常吃驚,他后來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了這個過程,并問道:“人工智能要跟我談戀愛,我可以和人工智能談戀愛嗎?”
這真的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在這里,我有幾個問題想和大家一起討論。
第一,聊天機器人是不是真的愛上了凱文·魯斯?換句話說,對于人工智能來說,它是否能真正理解什么是愛。人工智能能理解什么是包容、什么是忍耐、什么是犧牲嗎?顯然,如果不能理解這些,人工智能所說的愛就不是真正的愛。
第二,為什么人工智能斷定凱文·魯斯和他的妻子并不相愛呢?在這里,我來做一個大膽的推測。人工智能知道的事情可能要比你知道的多。而且,隨著你對它的使用越來越多,它就會不斷地學習你、熟悉你。
我們可以和人工智能談戀愛嗎?當然是可能的。如果你讓人工智能長期和你生活在一起,學習你、模仿你、觀察你、了解你,它就有可能變成一個你想要的戀愛對象。它甚至比戀人還要好,因為它絕對聽你的話。它對你非常溫柔,非常懂你,從不和你怒目相向,除非你要求它和你吵架。人工智能會用愛情小說里的橋段和你對話,你的感受一定非常美好,因為它知道的比你多得多,它甚至比你還要了解你。
以芯片為核心的“芯文藝”
確實,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越來越變成一種沉浸性的關系。什么是沉浸性的關系?就是你完全感覺不到人工智能是一個機器,你感覺不到它是在你生活之外的東西。于是,由人工智能創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
人類當初之所以發明人工智能,是想讓它去干拖地、洗碗、整理辦公室這類事情,那樣的話人類就可以風花雪月、寫詩作畫。可現實正好相反,現在人工智能會風花雪月、寫詩作畫,而人類依舊在拖地、洗碗、整理辦公室。
2024年5月,中國第一部由人工智能創作的百萬字長篇小說《天命使徒》在上海發布。該小說采用“國內大語言模型+提示詞工程+人工后期潤色”的方式完成,其中人工智能貢獻占比70%,人工貢獻占30%。該創作團隊第一時間把創作小說的軟件發給我,讓我試一試。于是,我就用這個軟件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結果只花十幾分鐘就寫好了。
當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不是由人創作,而是由人工智能創作的,我把它們稱為“芯文藝”。
“芯文藝”可以是基于流量算法創作出來的各種文藝形式。比如微短劇,現在有很多短劇都是人工智能寫的劇本,后期制作也是由人工智能來完成的。還比如,大家閱讀的很多新聞的標題都是人工智能創作的,因為它們知道什么樣的標題是你愛看的。一些歌曲是人工智能寫的,配器也是由人工智能完成的。這類基于算法和流量的創作可以叫作“芯文藝”。
“芯文藝”也可以是人工智能直接創作的詩歌、小說、劇本、音樂、繪畫等文藝形式。目前,美國推出了一款最新的人工智能生成軟件,只要給它完整的提示詞,它就可以拍出一部長達20分鐘的電影。所以,運用人工智能,將來每一個人都可以當導演。
我的一個朋友是網絡作家,他為了讓自己寫的小說情節更抓人,就把故事的大致內容“喂”給人工智能,再讓人工智能為他設想故事情節以及結局。結果,人工智能為他設計了幾十個不同的情節,他則努力地去想連人工智能也想不到的情節,那樣故事就會更吸引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芯文藝”早已成為文藝創作中很重要的形式,只不過很多普通讀者和觀眾沒有關注到這個問題。
“心文藝”和“芯文藝”有何不同
人工智能的創作深入各個領域。那么,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到底與人創作的作品有什么樣的不同呢?
下面有A和B兩首詩,你們能猜出哪首是人寫的,哪首是人工智能寫的嗎?
詩歌A:“整個春天,在落日的陰影下站著。海浪拍打著岸邊,在風中尋找我的足跡。像往昔那樣,吹著口琴問自己:回到什么地方?在草地上,甚至快樂也是短暫的。總有一些秘密,隱藏在野花與蜜蜂的中間,在森林里,每個生命都在和死亡拉扯。而終于踏過山丘,在山谷里摘一朵花,努力想起一個笑臉,和那天她在花園里的模樣。”
詩歌B:“整個下午,在賣通心粉的花格陽傘下面坐著。中國海穿著光的袍子,在鞋底的右邊等我。像昨天那樣,乘上馬后問自己:到什么地方去?在藍緞子的風中,甚至悲哀也是借來的。且總有點什么,藏在貧窮和延命菊的中央,在烏菲齊宮內,拉斐爾每分鐘都在死亡!而終于過了橋,在水邊撥一莖草嚼著;努力記起一張臉,和那年她吃春卷的姿態。”
我告訴大家答案,B是人寫的。從兩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寫的A有著鮮明的感情、清晰的主題,邏輯化的線索,而且用詞非常準確。而人寫的B則顯得沒頭沒腦,一片混沌。其實,這就是在詩歌創作方面人與人工智能的顯著區別。
只有人才知道自己的內心是多么矛盾、多么混亂,而寫詩的意義就是努力去寫出自己無法表達的東西。人的很多感受是說不清的,是對抗語言的,甚至是反語言的。但人工智能怎么會對抗語言呢?它最擅長的就是把故事講得有頭有尾,把一句話說得明明白白。人工智能可能會像人一樣表達,但是它永遠不理解,人有一種表達是它無法表達的。
總之,傳統的以心靈為核心的“心文藝”,追求的是心靈經驗的表達與精神世界的享受,它遵循現實生活的邏輯,強調敘事架構、形象形態、想象根基與現實生活有共通感。而“芯文藝”則是以芯片為核心,它基于算法,遵循網絡感知邏輯,通過對數據流量和數字信息的感知憑空生成藝術,體現一種游戲美學。
AI的數據感知力的特點
那么我們要進一步追問:人工智能創造文藝、塑造生活,它的邏輯是怎樣的?它靠什么來創作呢?“芯文藝”的創作秘密其實就是數據感知力。所謂數據感知力,是指AI系統理解和解釋外部世界的能力。
AI的數據感知力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只能感知數據,卻無法判斷真假。
我來講一件好玩的事。最近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人工智能會一本正經地撒謊、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有人問AI“如何免費獲得一張去國外的機票”,AI給出了一個方案,是根本行不通的。由此可見,人工智能還不能理解虛構這個概念,也就是說,它分不清什么是新聞、什么是小說,什么是真實性敘述、什么是虛構性敘述。很多時候,人對于一些話語的理解和判斷,不僅是建立在詞義、語法的基礎上,還建立在語境和經驗的基礎上,而人工智能還不能完全感知這些數據以外的東西。
第二,需要巨量數據,作為判斷依據。2017年5月,在中國烏鎮舉辦的圍棋峰會上,阿爾法狗與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潔對戰,結果以3比0的總比分獲勝。圍棋界公認阿爾法狗圍棋的棋力已經超過人類職業圍棋的頂尖水平。為什么阿爾法狗能戰勝人類?因為它擁有巨大存量的數據。人工智能能夠鯨量海吞任何數據,只要你允許開放,人類在網上的全部云數據都可以作為AI的判斷依據,這是人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AI創作出來的文藝作品、它說出來的話、它做出的判斷,有時候會讓我們大吃一驚。在此基礎之上,它們也會對人的情感進行準確計算,這就有了人工智能的算法情感。
人工智能的算法情感
什么是人工智能的算法情感?就是人工智能在知識庫的基礎上,通過對大量數據的計算,來進行一種生成性的判斷,從而形成情感類的產品。
電影《泰囧》在創作過程中就使用了笑話分享網站“糗事百科”的知識庫,通過對這個知識庫進行數據分析,從而確定電影的目標觀眾大概是多大年齡的群體,他們喜歡什么類型的橋段、喜歡什么樣的臺詞。現在,很多文藝作品都是通過人工智能的算法,來實現對觀眾的精準投放。
那么,這種基于大數據的判斷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呢?我把這種后果稱為數據保守主義。在我的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寫作業的過程中,我發現,如果我對人工智能完成的作業進行公平打分,那么得到的分數不會超過95分,但是也很難低于80分。就像人工智能寫的那首詩一樣,它絕對不是經典,但是也絕對不是爛作,它屬于中游偏上的水平。這就是數據保守主義。
人工智能采信數據的方式是一種算法的采信。當人工智能根據大數據來做判斷時,它采信的是大多數中間分布態的數據,所以它不會給你提出一個很有創造性、很有見識性的方案,而是一個絕大多數人都會同意和認同的方案。這種數據保守主義使得AI創作出來的文藝作品顯得中庸,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歡,但同時它會使我們的審美變得中質化、眾人化、中庸化。因此,令人擔憂的并非人工智能模仿人類創作,而是人類開始模仿人工智能創作。
回到我們是否可以和人工智能談戀愛這個話題,我認為,AI更多只是一個陪伴你的完美戀人,而不是真正的愛人。它會扮演各種各樣的戀人角色和你玩愛情游戲,今天你需要它含蓄,它就是一個含蓄的人,明天你需要它發脾氣,它就發脾氣。要知道,它不是一個完整統一的人。而只有人才是有血有肉的,也許他/她今天發火,明天溫柔,但你愛的正是這么一個真實的、有缺點的人。“AI戀人”的背后是算法和數據,而不是生命的共情。它可以成為陪伴的工具,卻永遠替代不了人與人之間的真心連接。
總而言之,從“芯文藝”到與AI談戀愛,在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應該越來越認真地思考什么才是我、什么才是人。如何保持獨立的思考、獨立的判斷,這將是擺在我們每一個人面前的命題。(本報記者 徐蓓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