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社會文化理論與外語教育研究”學術會議在廣外召開
日期:2024-05-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李永杰 通訊員 楊欣)5月17日至19日,第三屆“社會文化理論與外語教育研究”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本次會議以“外語教育的守正與創新:理論與實踐”為主題,匯聚學界精英,共謀外語教育新篇章。會議由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二語習得研究專業委員會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主辦。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劉建達教授出席開幕式并發表致辭。他介紹了學校近年來在學科、專業建設方面的成效,以及學校英語教育學院在培育卓越英語教師方面所取得的累累碩果。他表示,本次大會的舉辦有助于推動我國外語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開啟外語教育理論與新時代外語教學新實踐的深度融合,并誠摯邀請與會嘉賓為廣外及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的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二語習得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徐錦芬教授在開幕致辭中介紹了學會的發展歷程,以及學會在開展第二語言研究、服務國家戰略中的重要作用。她指出,雖然社會文化理論相關研究在中國外語界尚處萌芽階段,但它有助于推動社會變革與轉型時期我國外語教育教學的理論創新。此外,她還寄語與會的學界同仁把握本次交流契機,在學術探討中汲取新知、激發思維火花,在思想的碰撞中締結學術友誼。
會議現場 主辦方/供圖
推動外語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
國家教材委員會外語學科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文秋芳教授做了題為“AI時代的外語教育真的需要經歷顛覆式革命嗎?”的報告。她認為,即使在技術高度發達的未來,教育的根本目的與學習機制不會因人工智能而徹底改變。ChatGPT提供的結果導向型的“快餐式”學習服務,忽略了語言技能學習需要反復操練的本質特征。因此,高校外語教學不能因人工智能的應用而異化外語學習的本質,忽視交際的文化性和人本性。作為高校外語教師應審慎地認識人工智能給外語教學帶來的獨特挑戰,更加注重激發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優化而非替代傳統的教學互動,確保技術進步服務于教育的深層次目標。
教育部大學英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劉建達教授探討了社會文化理論如何為外語測評帶來新思路、新理念。他指出,語言測試不能脫離社會,要反映真實的語言環境;語言測試設計應如同搭建“腳手架”,支撐并促進學習者潛能的發揮,映射出他們在特定社會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成長軌跡。社會文化理論的引入促使我們超越單一的分數評價,轉向關注學習者如何在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中逐步構建語言能力的過程。這一轉換為外語測評領域帶來了動態、全面的評估視角,有利于更精準地捕捉學習者語言能力的動態發展和社會適應性,從而引領測試實踐向更加科學、人性化的方向邁進。
教育部國家級人才特聘教授、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黃國文教授關注應用語言學教學與研究中的倫理問題。他認為,倫理問題涉及到研究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和他對研究環境、研究參與者、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處理、對所得出的結果的分析和解釋等重要問題的認識和判斷。研究倫理的踐行需兼顧普遍原則與地域、社會、民族及學科差異的特殊性,要求研究者在全球化視野下,深度體察本土實踐的倫理差別。他強烈倡導在我國應用語言學人才培養中應進一步強化倫理教育,通過系統的倫理訓練提升學者對研究倫理的敏銳感知力,為學科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
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語言文學學院程曉堂教授介紹了英語教師的教材素養及其價值與發展路徑。他從多個維度闡釋了英語教師教材素養的內涵,包括對教材價值和作用的正確認識、對教材進行分析與評價、有效利用教材實施課堂教學的能力等。他認為,能否用好教材組織課堂教學,關鍵在教師。他倡導廣大一線教師要主動開展教材研究,把理論研究應用于教材開發實踐中。
華中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徐錦芬教授介紹了“活動理論視角下高校教師學習與身份發展”的質性研究成果。經過詳實的文獻梳理和數據分析,她發現,一方面,教師學習是一個從觸發事件開始的拓展性學習過程,并借助反思滲透到教師拓展性學習的各個階段;另一方面,教師學習是由多重矛盾驅動的,面對這些矛盾,教師能夠在學習活動中發揮其能動性,通過與他人協調跨越各種界限,從而促進教師的主體性發展。她指出,教師的身份經歷了從“基于經驗的教師”向“基于研究的教師”的轉變,從“教學者”向“學習者”的轉變,以及從“語言教師”向“多面手教師”的轉變。這些轉變建立在教師主動學習和探究的基礎之上,揭示了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路徑。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語教育學院吳巖教授探討了面向國家國際化戰略的外語類研究生培養策略,國際化戰略需要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全球化人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服務于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直接到國際組織工作、提高國家國際傳播力的人才。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時代,我國外語院校在全球化人才培養中大有可為。應因地制宜地優化現有研究生培養模式,強化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通過“做中學”培養研究生的國際勝任力,推動新時代我國外語類研究生培養提質增效。
平行論壇聚焦多個細分領域
同日下午,22場特邀論壇圍繞“四新”(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背景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等創新議題,邀請了國內外知名學者展開深入研討。與會專家從多角度剖析了在新時代科技與信息技術融合、學科交叉的大環境下,如何調整和優化外語人才的培養策略以適應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需求。他們強調了跨文化溝通能力、數字素養、創新能力等在未來外語人才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并就優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方法、深化評價機制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前瞻性見解。
與此同時,21場平行論壇同步展開。每場論壇均針對外語教育的不同細分領域,如二語習得研究、外語教材與資源開發、跨文化交際、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教師專業發展、語言政策與規劃等,近百位學者就相關議題展開熱烈討論。與會者中既有資深教授,也有青年學者和一線教師,他們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教學實踐案例,以及人工智能時代外語教學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彰顯了我國當代外語教育研究的深厚底蘊與寬廣視野。
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主辦方/供圖
據悉,本次學術會議的協辦單位包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Lantolf二語習得研究中心、商務印書館,以及《外語教學與研究》《現代外語》《中國外語》《外語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當代外語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山東外語教學》等。與會代表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外國語大學、山東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科技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四川外國語大學、浙江外國語學院、香港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樹仁大學、澳門城市大學,以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100余所高校及教育機構,近400名專家學者、教師、研究生現場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