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培養戰略性人才 提振新質生產力

         日期:2024-03-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當今世界的競爭根本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競爭,國際科技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的實質是拔尖創新人才競爭。黨的二十大確立了到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是黨中央人才工作和黨的二十大確定的戰略目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抓手,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謀劃。

          科技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關鍵引擎,而人才是創新的源泉。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為新時代新征程加快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引。戰略性人才是指在特定領域或行業內具有高度專業技能、深厚的行業知識、強烈的創新意識以及卓越的領導力和組織協調能力的人才。這類人才通常能在關鍵時刻為組織或國家提供戰略決策支持和方向引領,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

          教育是戰略性人才培養的基礎。教育與人的成長緊密相連,與文明發展共生相伴,教育發展水平是區域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戰略性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最難的人類活動之一,戰略性人才培養特別需要高等教育助力,也需要大中小學一體化協同。目前我國正面臨著從傳統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的轉型,而戰略性人才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要實現這一轉型,就需要大量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戰略性人才。

          首先,教育強國賦能科技、人才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創新型人才,教育對于傳承、創新人類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加強科學教育、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是培養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的需要。戰略性人才的培養離不開科學教育,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戰略。教育強國賦能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教育是國之重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與世界創新高地和人才中心的興起和轉移息息相關,與大國的興衰緊緊相連。高校要主動融入“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戰略目標,政府部門要將區域人才中心建設與高水平大學建設相結合,與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相融合,與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相耦合,真正確立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系統設置各學段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大中小學一體化貫通式培養。對大中小學、本碩博各階段分別從寬口徑、厚基礎、復合型思路出發設置課程和教學環節,構建系統聯動的培養機制,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中國模式”。

          其次,有序推進有組織科研戰略再升級。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做強做大實體經濟。集中優質資源重點支持建設一批國家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引進諾貝爾科學獎專家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打造未來產業科技園、國家EAD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推進高水平大學群建設,2025年之前推進重大平臺建設,建設規模性產業高地,為人才提供干事創業的載體和平臺。以國際一流科研機構、一流科技領軍企業建設為依托,推進有組織科研,創建產學研一體化的世界級科技平臺,有組織對接產業布局,構建“科技規劃”“產業規劃”與“人才規劃”的融合。

          再次,以人才治理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沒有人就沒有發展,沒有人就沒有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根本靠創新、靠人才。中國式現代化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才現代化優先于國家現代化。其中,戰略性人才的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是重中之重,關鍵中的關鍵。樹立“人才不是工具,是目的”的“以人才為本”理念,實現四個轉變:一是從工具思維到價值思維的轉變,二是從管理思維向服務思維轉變,三是從封閉思維向開放思維轉變,四是從求同思維向差異化思維轉變。摒棄管制思維,通過制度建設激發戰略性人才創造性、積極性,從而提升人才工作成效。各級行政組織亦應樹立全心全意為戰略性人才服務的思想,建立和完善為人才“松綁”的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體現創新成果價值的分配制度和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提升戰略性人才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強化人才股權期權的激勵。構建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治理制度,愛護、團結、激發并保障戰略性人才,服務人才、賦能人才、成就人才,構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的深邃洞見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博大胸懷,必要的時候需要強化立法保護。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引育頂尖科創人才,儲備具有國際視野、國際管理經驗、國際科技創新能力的領軍人才。借腦研發、借智升級。

          最后,推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再升級。人才中心的轉移與教育中心轉移、文化中心轉移相輔相成。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既要明確布局,又要“點”“陣”結合,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各級政府機構要搶抓機遇,統籌科技、教育和人才優勢,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戰略科技力量,成為全球創新要素匯聚地、世界科技前沿和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策源地,為科技強國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致力于高等教育國際化,推動人才引育配置全球化,創建世界級科研中心。同時布局現代化教育體系與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相互促進,相互成就。

          每一次科技重大發展與創新,每一次產業變革與生活方式轉型,均影響乃至改變著教育。教育的轉型升級也深刻影響著科技、產業變革。教育、科技、產業一體化發展越來越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從科技創新到科教融合,從產業變革到產教融合,科技資源、產業資源因地制宜地運用到教育中,可拓寬人才培養的視野,深化人才培養的實踐環節,提升人才培養的質效。發揮科技界和產業界力量,加快提升原創引領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能力,產學研多向互動,構建緊密銜接的創新體系,產業影響專業,專業引領產業。產業與教育相互結合、相互作用、相互整合,雙向發力。通過共建重點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產業學院等模式,提供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教育具有強大的主體性,政府要充分調動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組織、協調、動員、整合創新力量的作用,打通政產學研用之間的堵點和政策壁壘,協同服務人才成長。在國家創新體系下將基礎研究與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相結合,將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對接,加強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建立更加緊密的產學研聯盟,確保高校培養的人才與產業發展需求相匹配。

          總之,戰略性人才對提振新質生產力具有重要意義。戰略性人才的培養需要全社會形成共識,堅持黨管人才,堅持“四個面向”,整合優勢資源打造高水平的國際化人才隊伍,高能級的載體平臺,高含金量的政策舉措,高匹配度的人才供給,高品質的人才生態,以更強烈擔當、更務實舉措和更過硬作風,加快推進新時代人才強國建設,全力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充分激發人才活力,讓更多“千里馬”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競相奔騰。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