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智慧讓上猶大地煥發光彩
日期:2021-05-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上猶縣地處江西省西南部、贛州市西部,是贛江支流章江源頭。雖然風景如畫、自然資源豐富,但這里曾經經濟落后,人民生活困難,被列入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羅霄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縣。破解“美麗的貧困”,一直是上猶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2015年,中央確定上猶縣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定點幫扶縣后,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高度重視對上猶縣的定點扶貧工作,積極探索發揮智庫優勢實施精準扶貧的新路徑、新方法。院領導多次帶隊深入考察調研,為摸清上猶貧困現狀、找好脫貧攻堅道路把準方向。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猶縣委、縣政府合力攻堅下,2019年4月全縣50個貧困村全部摘帽,上猶正式告別貧困縣行列。如今的上猶,城鄉社會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日新月異的發展徹底改變了這片英雄的紅土地,不斷激發著蓬勃生機。
精準發力:將綠水青山轉化為特色產業致富紅利
將上猶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是推動當地農村脫貧致富的基本思路。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謝伏瞻在帶隊調研上猶扶貧工作時強調,要保護好上猶優良的生態環境,把綠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銀山做得更大,讓綠色成為上猶最動人的色彩。
營前鎮蛛嶺村便是上猶縣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探索“造血致富、滾動脫貧”新路子的典型之一。從2015年底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掛點聯系上猶縣營前鎮蛛嶺村扶貧工作。在反復調研的基礎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資助250萬元,縣級層面整合資金270萬元,利用廢棄魚塘興建了蛛嶺村村級光伏扶貧電站。2016年5月并網發電以來,年均發電約55萬度,每年可產生收益約60萬元。中國社會科學院派駐上猶縣掛職干部、縣委常委、副縣長劉紅雨介紹稱,2017年該村297戶貧困戶、912名貧困人口脫貧,村黨支部被評為江西省農村“黨建+特色產業發展”的先進典型。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高度重視上猶縣脫貧攻堅事業,著力解決他們面臨的突出難題,親力親為、立行立辦。上猶縣元源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因無天然氣用氣指標,玻纖復合材料生產線不能如期投產,發展陷入困境。謝伏瞻同志對此十分關心,與院黨組成員一同籌劃破解之策。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王京清積極協調中央企業自2018年起每年為上猶縣提供806萬立方米平價天然氣,幫助該企業每年降低成本1500萬元以上,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億元。目前,該企業稅收達到2.6億元以上,同時還提供了1000多個就業崗位。
圍繞當地不同自然優勢,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上猶各個鄉鎮不斷強化精準發展特色產業的指導力度,同時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筑牢脫貧攻堅根基。在寺下鎮,試行“社科院+貧困戶+合作社”模式代養肉牛,推動發展養牛產業。在五指峰鄉、紫陽鄉高基坪村、陡水鎮紅星村等地,分別安排實施優質稻種植、肉牛養殖、毛竹林(油茶)低改、茶葉(油茶)建園等大批扶貧項目,惠及全縣廣大鄉村。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有力帶動下,上猶縣依靠綠水青山發展特色產業結出累累碩果。同時,當地通過“消費者+農戶+電商平臺”的有效模式對相關農副產品進行銷售,最終實實在在地增加了上猶百姓的收入。
至善用情:用精神富足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坐落于上猶縣政府大樓東邊的縣圖書館中,“讓孩子從小學會利用圖書館”的橫幅格外醒目。2020年10月底,中國社會科學院向上猶縣捐贈圖書儀式在縣圖書館舉行,此次捐贈圖書合計33028冊。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為上猶縣捐贈圖書達5萬冊以上。
對于上猶縣教育文衛事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非常重視和關心。謝伏瞻同志先后兩次到上猶調研,每次都深入到鄉(鎮)、村和社區最基層。他親臨圖書館、碧水書局等實地視察,深情囑咐要充分發揮好公共圖書館文化陣地作用,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在全社會大力營造多讀書、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氛圍和人人愛學習、個個求上進的良好風尚。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中國社會科學院一直非常重視幫助貧困地區孩子成長成才,堅持把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優先任務,在上猶縣設立了“社科育才助學金”。
98歲高齡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離休干部夏森同志,在長達83年的革命生涯中,愛黨愛國,服務人民,淡泊名利,甘于奉獻。離休后,夏森更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決定同老伴一起,捐資助學,幫助中國社會科學院定點扶貧縣進行教育扶貧。2013年以來,“夏森助學金”持續資助上猶縣貧困家庭學齡子女就學。
2018年10月,夏森同志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榮譽稱號,她捐資助學扶貧的事跡在全社會產生了良好影響,成為教育扶貧的典范。2021年2月25日,夏森同志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她的事跡再次感動了無數中國人。
在衛生幫扶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兩次邀請同仁醫院、東直門醫院等單位的醫療專家20余人赴上猶開展醫療幫扶活動,累計為當地1400多名群眾義診、免費發放藥品,并培訓當地醫務工作者400余人次。2020年,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中國社會科學院及時向上猶縣捐贈20萬元用于疫情防控,有效緩解了當地的燃眉之急,為上猶縣戰勝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和精神動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精準扶貧工作推動了上猶群眾的精神脫貧,更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澆灌出愛的土壤,激勵著他們奮發圖強,突破自我,努力成為棟梁之材,為偉大的新時代增光添彩。
砥礪用心:以“志智雙扶”激發致富內生動力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真正的脫貧致富,歸根結底是需要從思想上徹底拔掉“窮根”,激發內生動力,引導人們依靠勤勞雙手和頑強意志擺脫貧困,從而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根本轉變。
葛金蓮的經歷正是一部從貧困戶到黨員再到村干部的勵志故事。6年前,上有老人臥病在床、下有小孩需要照顧的葛金蓮,家庭貧困狀況有目共睹。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扶貧干部的幫助下,她一邊照顧老人小孩,一邊改造低產油茶林、養雞養鴨。隨著家庭生活的不斷改善,葛金蓮2015年底主動申請退出貧困戶名單,同時向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葛金蓮表示,開始時她更多想的是自家如何脫貧,后來成為扶貧專干的她,更多想的是如何通過電商平臺幫助身邊的農戶快速增收致富。葛金蓮個人身份和思想的轉變,實實在在地體現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上猶幫扶的顯著成效和影響。
向上猶縣下派掛職干部,依靠和發揮干部的引領和幫扶作用,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做好精準扶貧系統工程的重要機制,也為當地干部群眾轉變和提升思想意識提供了有力向導。
2015年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先后選派2名優秀處級干部掛職擔任上猶縣委常委、副縣長,參與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有效推動中央部署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各項扶貧項目落地;選派3名青年干部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對貧困村、困難群眾進行全面幫扶。
除了下派干部掛職,作為黨和國家的“思想庫”“智囊團”,中國社會科學院充分發揮研究門類齊全、專家學者云集等特點,著力從各個層面增強上猶縣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2017年10月,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孫壯志帶領國情調研課題組赴上猶縣,圍繞“扶貧項目資金監管”“基層腐敗治理”等主題進行調研,深入田間地頭考察扶貧項目實施以及基層“微腐敗”治理的有效做法,較為全面地考察了精準扶貧政策在上猶的實施情況,撰寫了多篇調研報告。
為解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問題,2019年,“三農”問題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赴上猶深入鄉村調研,對當地脫貧后穩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幾年共組織10次總計73名科研人員赴上猶縣開展調研和培訓活動,累計培訓基層干部和技術人員5000余人次,為做好定點扶貧、推動上猶打贏脫貧攻堅戰問診把脈。
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積極做好扶貧理論研究工作,舉辦高端報告會,深化脫貧攻堅成果。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積極承擔百縣調研工作,組成調研小組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和堅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為主題開展調研,撰寫了《上猶篇——革命老區貧困縣脫貧建設的調研報告》等系列報告。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新中國的發展歷程與邏輯”等主題,在上猶縣舉辦5場報告會,獲得一致好評。
上猶縣委書記賴曉嵐表示,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扶貧中注重項目的精準調研,通過邀請專家學者開展扶貧和國情調研、捐贈圖書、贈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方式來發揮自身優勢,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精神食糧。
“志智雙扶”提振的是脫貧致富的“精氣神”。在幫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扶貧干部、專家學者用心調研、細心指導,以樸實而接地氣的話語傳授好的經驗做法,不斷加強思想引導激勵,充分激發當地干部和百姓脫貧致富的志氣、智慧、信心,促進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轉向“我要脫貧”,真正讓脫貧致富的決心扎根到上猶人民心坎里。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中國社會科學院對我縣四年來的傾情幫扶,不僅幫助我們解決了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節點難點問題,更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扶貧思路和扶貧模式,為上猶脫貧摘帽作出了重要貢獻。”上猶縣委、縣政府在感謝信中高度肯定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幫扶成效。
用心、用情、用力,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對上猶縣幫扶的生動寫照。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的有力帶動下,全院上下與上猶干部群眾同心同德、攜手相助,幫扶工作獲得了交口稱贊,在取得脫貧摘帽重大勝利的同時,彼此之間也結下了深厚情誼。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上猶縣駛入發展的“快車道”,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幫扶工作同樣會更上一層樓,哲學社會科學在上猶縣實現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將繼續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記者 張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