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

        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祁述裕: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是反映社會進步的晴雨表

         日期:2024-11-05   來源:晶報APP

          深圳未來要保持可持續發展,既要重視科技的力量,也要重視文化的力量,深圳應該發力,集聚更多的文化人才,創造更多優秀的文化產品,形成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不斷推動全球文明典范城市建設。

          10月26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祁述裕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帶來“習近平文化思想與‘第二個結合’”的主題演講,與深圳市民一起解讀、分享“第二個結合”的內涵、價值和意義。

          

          “兩個結合”的前提、結果與意義

          祁述裕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圍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個總目標,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的有關文化建設的思想體系。它系統回答了如何準確把握文化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文化與經濟、政治、市場、社會、人之間的關系,如何抓好意識形態工作,如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何做好中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如何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如何加強中華文化傳播和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為新時代中國文化建設繁榮發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祁述裕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有這樣一段話: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才能正確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問題,才能始終保持馬克思主義的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這段話深刻闡述了‘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和當代價值。”祁述裕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兩個結合”的價值、特點做了這樣的歸納,說“兩個結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結合”鑄牢了道路根基,“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鞏固了文化主體性。“怎么去把握‘第二個結合’,這是我們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斷深化

          祁述裕認為,認識“第二個結合”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視角,就是要了解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經歷的一個變化過程。

          何為傳統?祁述裕稱,傳統是指那些世代相傳的思想觀念和行事的方式,對社會行為具有規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包括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兩大類。精神產品核心是實質性的傳統,是指那些從過往傳承下來的,影響我們今天生活的一些重要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祁述裕稱,“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民主和科學兩大口號,針對的是封建傳統文化。鴉片戰爭以后,中華民族的主要矛盾是救亡圖存,向西方尋求真理普遍價值取向,這是當時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們的一個共識。

          20世紀30年代以后,中國共產黨人更多的是用辯證的和歷史的態度看待傳統文化。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改革開放以后,黨中央全面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比如,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非物質遺產保護法》等重要法規政策,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等,重視加強國際合作,初步建立了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體系。

          祁述裕在論壇上說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有機結合,與治國理政的有機結合。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一個亮點。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兩個講清楚”;2014年,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提出“兩創”,即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逐步成為共識。如,我國制定相關政策,2017年中辦、國辦發布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全面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2021年中宣部出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十四五”重點項目規劃》,規劃了“十四五”時期文化傳承發展的路線圖;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強調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日常生活相結合等。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

          祁述裕從三個方面論述了“第二個結合”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第二個結合’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祁述裕表示,“第二個結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來源和改革開放的動力機制問題,推動了理論創新。

          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原理只有深植于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根脈,融入中國的具體實際,中國式現代化才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才能獲得不竭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兩個結合”的提出和深刻闡述,使我們的文化視野更加開闊,激勵我們將中國實踐轉化為中國經驗,將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即努力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又追求思想上的不斷拓展和超越,更好擔負起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新的文化使命。

          其次,祁述裕稱,“第二個結合”明確了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方位。隨著經濟全球化興起,民族文化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如何保持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傳統,并實現現代化,這是世界各國都面臨的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祁述裕認為,一個國家的制度與這個國家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息息相關。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是文明不斷更新的結果。

          最后,祁述裕認為,“第二個結合”是解決國內改革開放存在問題的迫切需要。改革開放極大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而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的問題十分緊迫。這就需要重新認識傳統的價值,重建中華民族共同價值觀。

          “為什么要提‘第二個結合’,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高度的契合性。”祁述裕稱,比如,共產主義理想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天下為公、天下大同”具有契合性。又如,馬克思主義中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共享等理念跟孔子講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窮而患不安”也有契合性。只有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融通起來,才能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根,才能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祁述裕表示,如何看待傳統文化,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社會的重要界尺,也是反映社會進步的晴雨表。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祁述裕也對深圳的文化發展寄以厚望。他稱,深圳未來要保持可持續發展,既要重視科技的力量,也要重視文化的力量,深圳應該發力,集聚更多的文化人才,創造更多優秀的文化產品,形成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不斷推動全球文明典范城市建設。

          記者: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