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藍皮書·深圳文化發展報告(2025)》
日期:2025-11-03 來源:皮書說
內容摘要
《深圳藍皮書·深圳文化發展報告(2025)》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總報告。總報告《2024年深圳文化發展回顧和2025年發展展望》指出,2024年,深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著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加大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豐富市民文化生活,在重大文化設施建設、文藝精品創作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為奮力推進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提供了有力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周年。深圳錨定建設文化高地、世界級觀光旅游和休閑度假目的地城市、國際著名體育城市“三大目標”,實施消費促進、產業提質、改革增效、賽事躍升、強基固本“五大行動”,用心用情用力干好“百項重點工作”,充分發揮好旅游業強大的牽引帶動作用,推動形成“一業興帶動百業旺”的放大效應,努力為深圳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第二部分是城市文化營造專題報告,重點關注文化何以賦能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問題。《文化營城及其實踐:經驗與啟示》一文對深圳文化營城的SWOT進行全面深入系統分析,建議從文化生態的系統性、文化治理的多元性、人文經濟學的價值創造以及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性等角度謀劃城市文化營造,促使城市文明更加包容、開放。《深圳文化營城的內涵和原則性對策》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立場出發闡釋了深圳文化營城的內涵,提出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堅持國家戰略與深圳實際相統一、科學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系統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原則性對策。《城市營銷視域下深圳文化品牌創新迭代研究》指出深圳文化品牌建設存在的問題,建議深圳明確品牌定位、強化新媒體傳播、拓展多元渠道、優化國際活動并加強國際傳播合作。《城市文化營造中公共綠色空間的價值培育》以深圳公共綠色空間為研究對象,將深圳公園和多種類型的戶外步道作為主要案例進行系統分析,提出通過文化引領推動城市綠色空間提質升級、打造“文綠共生”城市空間、以綠色城市建設推動城市文化營造全面系統提升的新思路。《文化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基于文化生態理論視角》以文化創意產業為研究對象,剖析其動態演化的過程、模式及驅動機制,從理論維度和實踐層面對城市文化生態系統的建構邏輯進行剖析和探討。《深港文化交流融合的新特點與新趨勢》指出,深港兩地文化交流融合呈現出七大新特點和新趨勢,包括文化交流密度持續加大、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力強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加有力、文化藝術交流日益密切、文化產業合作深入推進、體育交流合作走深走實、對外文化傳播合作提速增效等。
第三部分是文化服務與城市空間專題報告,重點關注公共文化服務與城市文化發展的問題。《新形勢下深圳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研究》著眼于公共文化服務與公共財政的內在關系,指出近幾年深圳公共文化服務發展面臨政府補貼類項目縮減、支持力度減弱等新形勢,未來應在開源、降本、增效等方面著力,形成政府-社會協同關系,提升資源多渠道調動能力,積極探索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等新機制,以此保障公共文化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關于深圳市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的研究報告》認為,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協同推進:政府部門要切實履行好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職責,為文化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市場主體要增強創新和競爭意識,積極開發適應市場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社會各界要積極參與文化建設,從而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圍。《深圳演藝院團現狀與產業發展構思》提出,未來應進一步提升深圳交響樂團的水平和國際知名度,集中力量高規格經營管理深圳歌劇舞劇團,創建深圳話劇院,加大對已有民營話劇團的資源整合和管理力度,充分激活其發展活力,為基層文化市場服務。《深圳城市音樂文化全球傳播研究》指出,音樂在國際傳播工作中具有特殊性:它可突破語言、地理等限制,是“無國界”的世界語言。作為“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媒介,音樂可推動中國文化傳播創新。深圳流行音樂和現代電子音樂獨樹一幟,音樂文化產業和音樂公共服務形成一定規模,國際性音樂活動漸成體系,這為深圳全球傳播提供了成功的文化實踐。
第四部分是人工智能與文化產業專題報告,重點關注文化新業態及人工智能驅動下的文化產業發展問題。《立足城市品牌優勢,加快培育文化新質生產力——以深圳文化產業為例》分析深圳如何通過“技術突破、場景應用、產業升級、文明輸出”的系統機制,將城市品牌轉化為文化創新的資源調配器;報告提出,文化新質生產力的生成不僅源自技術革命,更依托城市的文化基因與制度活力,展現出文化生產力從經濟形態向文明形態躍遷的邏輯。《深圳市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梳理了深圳數字創意產業的結構、規模與創新態勢;報告指出,深圳已在數字創意設備制造、融合設計服務等領域形成全國領先的集聚效應,但仍存在原創內容供給不足、產業鏈層次偏低等問題,并提出應對策略。《深港藝術博覽會研究報告——以香港巴塞爾藝術展與“藝術深圳”為觀察對象》認為,深港兩地已成為亞洲藝術市場的關鍵區域,研究深港兩地藝術博覽會的運作模式、展示內容、交流機制及政策影響等,對推動兩地文化的共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為深圳藝術行業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游戲化思維視角下深圳城市文旅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研究》提出文化新質生產力新命題,指出“游戲化思維”不僅是一種技術趨勢,更是一種文化傳播機制,能夠激發城市文旅的參與感與共創性。《數智時代深圳文旅品牌打造——以主題公園為例》指出數智化轉型的成本壓力、數據治理短板與安全隱患等問題,提出以“技術驅動、數據賦能、體驗為核”的品牌迭代策略,強調關注技術轉型的現實難題。
第五部分是文化創新案例,關注年度熱點及文化實踐。《深圳城市形象傳播力發展策略研究——以深圳月度十大創新創意事件傳播力排行榜為例》指出,實體空間傳播、傳統媒體傳播和網絡平臺傳播共同構成了城市形象傳播的泛媒介傳播矩陣;提出構建政府-媒體-企業三級傳播主體,通過符號建構、故事敘述、用戶體驗、情感連接以及網絡口碑建立形成傳播閉環,提升城市的可感知性和傳播力。《基層公共文化機構助力國際文化交流發展研究報告——以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為例》《基于協同理論的全民閱讀服務創新實踐——以寶安區圖書館總分館制為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以鹽田區習學書院為例》均立足基層創新實踐,探討如何為市民提供優質文化服務。《藝術介入為城市更新賦能,實現村落文化價值躍升——以深圳上圍藝術村為例》指出,藝術介入鄉村文化建設是一種新興且極具活力的探索模式,眾多藝術創作者、文化機構與鄉村社區緊密合作,通過藝術作品創作、藝術活動舉辦、藝術空間營造等多種形式,為鄉村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與活力,激活鄉村文化資源,重塑鄉村文化生態。《21世紀生態科幻小說對“山海連城”城市建設理念的啟示》認為,21世紀生態科幻小說所構想的城市異樣生存空間,可以啟發我們重新思考城市的本質;建議打造城市與自然、城市與人、城市與科技相互連通的“城市生命體”。
主編簡介
楊建,歷史學博士,現任廣東省深圳市社會科學院(深圳市社會科學聯合會)黨組成員、副院長(副主席)。《深圳社會科學》主編,深圳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現代化與全球城市研究中心”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方向為歷史學(出土文獻)、文化史學、城市文化學等。出版專著《西漢初期津關制度研究》等。
精彩目錄

《深圳文化發展報告(2025)》由深圳市社會科學院研創,以城市文化營造、文化服務與城市空間、人工智能與文化產業、文化創新案例為線索,匯集了2024年深圳市各職能部門與有關專家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均為與深圳文化發展密切相關的最新思考,可為深圳研究、深圳文化研究及相關政策的決策者提供參考資料。


